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

[講座筆記] 經濟盛衰與自殺率關係/窮困家庭面臨的困境

八月的星期五,我去參加了哲學星期五的講座,這次的議題是「經濟危機與健康─以自殺為例」,聽完演講後,將一些資訊寫成一些心得,做為紀錄。

經濟盛衰與自殺率的關係

造成自殺這個行為,其實有非常多因素促成,並非是因為單一原因形成自殺。

國家經濟狀態和自殺率是成正比的,1970-1980的石油危機,衝擊了各國的經濟,
而各國自殺率也在這個時間點攀上高峰。
數據上顯示,經濟興盛與自殺率都證實了是成正比的走向。

由數據顯示也可以得知,我們普遍認知都市的生活壓力較大,理應會是自殺率最高的地區,
其實正好相反,反倒是偏鄉因收入水平較低,生活經濟的負擔衝擊了貧困家庭,導致高自殺率。

窮人與富人,永遠都會存在,但是政府可解決的是不均現象,利用政策調配社會資源讓富人與窮人的水平拉回較近的差距。

貧富不均之都-香港
香港算是貧富不均相當大的城市,深水涉、九龍..等地區,通常住著比較多的窮人,社會資源分配不均造成對窮人生活的衝擊。
部分窮困人家只能蝸居在小坪數的公寓,等待申請公共住宅。

香港城市貧民窟的蝸居生活 【大紀元2013年03月01日訊】


台灣貧困家庭的就醫思維
對於窮困家庭來說,健康是他們唯一的資產。 

貧困家庭中,任何一個有工作能力的成員都是影響一家生計的重要角色,
若因病倒下了,經濟會造成更困頓的局面。

台灣的貧困家庭,一旦遇到生病的情形產生,通常第一時間喜歡購買成藥來治療。
為什麼是使用成藥? 
付比成藥高兩三倍的掛號費,花時間上醫院,造成半天/一天無法工作,成藥對窮人來說,是治療成本最低的方式。但因沒經過醫院的深層診斷若病情加重,日後所需要負擔的醫療費用是更加巨大的。


惡性循環
貧困→過於忙碌賺錢→精神/健康不佳→生病/倒下→造成更加的貧困

窮人的生活常曝露在各種危害健康的高風險中。

台灣政府解決這樣子的社會問題,通常喜歡採用申請輔助→發現金的方式來解決,
但是這樣子的做法其實治標不治本,社會的貧富差異仍舊是在,也無法降低窮人在生活中的健康危害風險。政府應該用長遠的角度來看,將經費拿來設置更好的福利制度,來保障弱勢族群的生活權益。


台灣健康保險的困境
今年的健保高達193億的醫療費用,其中遲繳健康保險的人數高達85萬人,
其中的9萬5千人具有繳費的能力,但是仍舊還有75.5萬人是因為經濟困頓而繳交不出這筆費用,而延期不繳費者,健保卡則會被鎖卡,導致無法就醫,這也是潛在的健康高風險群。

精神病患是自殺未爆彈?
都有許多的因素造成精神疾患,譬如說:生活的各種壓力、先天基因容易誘發.. 等等。
而自殺是多重因素累積,才導致最後的行為,我們不能一言以闢之的概括。
資料上顯示,有很多自殺者,並非是有精神上的病因才造成厭世。

這樣的聯想質疑和貼標籤,其實會讓許多承受精神疾病困擾的人不敢就醫或是向周遭的人求援,我認為這是一個很不道德又不負責任的說法。

自殺率數據如何收集?自殺判定的標準?
自殺的數據的資料收集,通常都是根據政府提供的死亡證明書上面判為自殺致死,做為
收集的依據。
通常由檢察官做檢驗,最後會開死亡證明書,因自殺、他殺、意外都是由檢察官開出。
唯一只有判斷病死是由醫生開出死亡證明書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